导读 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的高质量发展,不仅可以成为强链补链、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的重要力量,还将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。凭借其在垂直领域的专业化能力,在促进经济增长、推动创新、增加税收、拉动就业、改善民生等方面也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。2021年9月,国家宣布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,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,设立北交所的核心是为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服务的。今年一季度的A股IPO的87家企业当中,就17家为专精特新企业。 我们知道,专精特新企业胜在“专精”二字,专注于业务创新和快速的业务发展。这就导致在各种IPO合规要求下经常出现问题,在新机遇面前,专精特新企业要如何才能快速奔向IPO? 专精特新的“领骑”效应和IPO之惑 截至2021年11月,工信部数据显示,目前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4922家,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,其中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,超八成居本省细分市场首位,表现出很明显的“领骑”效应。 从企业数智化的角度,专精特新企业的需求也有其独特的地方: 创新驱动:专精特新企业通常是“小而美”,“小而专”,业务快速敏捷,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,业务规模迅速扩展,因此对系统的弹性支撑要求较高,对云服务的接受度较大。 效率驱动:专精特新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,对数智化投入的成本更为敏感,对IT预算控制更严谨,业务效率提升更依赖数智化工具,在合理成本结构下,高效部署和交付都非常重要。 服务驱动: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,由于快速的业务拓展,业务场景复杂多变,专精特新企业对服务的要求更高,服务的难度也很大。 那么,做好这几项工作,是不是代表着专精特新企业在数智化进程就不会出现问题,在面对IPO的时候也能做到游刃有余呢?并不尽然。 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的决策者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业务,对数智化的投入力度不够。 另一方面,由于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速度过快,对于财务和运营合规性的把控不足,这些问题会让企业的IPO之路遇到困难。 一个“模块”等于一把钥匙 IPO上市是一件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,需要监管机构审核把关,需要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协助处理。因此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IPO之前都会进行一个周期三到六个月的IPO辅导,对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、法律法规进行系统化的补足。其中尤以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生产经营的合法合规性为关键。 用友网络副总裁、中端BG市场运营部总经理傅毅表示,“其实企业 IPO 的过程并不是要把业务重新打造一遍,而是基于原来完善的基础上,强化一些内控风险、不相容职务的检查,不相容权限的检查,基于原来的日志的追踪,从安全性、风险的角度上去做控制。” |